第三百八十章 内阁  平凡的明穿日子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69dshu.cc/129188/381.html

明朝内阁真正诞生于历史上的永乐朝,想每战必身先士卒的朱棣都没有朱元璋的超人精力,废除中书释宰相,事必躬亲无有一日懈政。即使如此也不得不效仿宋朝,设华益殿、武英殿、文渊阁等五品学士,随时以备顾问。

朱棣为了减少劳累也为了巩固皇权,创立了内阁来辅佐帝王,那么体质精力还远不如朱棣的朱高炽呢。

沉重而繁琐的政务压的朱高炽喘不过气来,其次也是为了平衡权利,因六部尚书无一例外皆是出自洪武建文两朝的老臣,必须设立一个新的权力机构来予以制衡。

内阁成立之前,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后来经过朱元璋乾纲独断,朱允炆的分权放权,六部尚书的地位大为抬升,曾经宰相的权利被平分下来,大臣隐隐有了能和皇权相抗衡的苗头,因此文臣之所以如此拥戴建文皇帝,也和手中的权利不无干系。

再来设置内阁也是为了抵制靖难功臣的滔天权势,毕竟朱高炽没有其父亲在军中无可替代的巨大声望,幸好徐灏张玉朱能等大将都对他忠心耿耿,行事也很有分寸。

朱高炽在这方面很是动了一番心思,挑选精于分析天下形势和政局见解的翰林院侍书黄淮,代替这方面能力首屈一指的姚广孝。

当然朱高炽并不糊涂,不会因此疏远自己的嫡系,接连点了解缙和杨士奇的名字。算是对徐灏表示出一如既往的信任。

解缙便举荐同乡好友胡广,这胡广乃是建文二年的状元郎,其父胡子祺曾历任广西按察佥事、彭州知府、延平知府,政绩斐然。

杨士奇也举荐了好友翰林院编修杨子荣,朱高炽亲自考察其学问,杨子荣侃侃而谈,言语机敏风趣,尤其对军事颇有见地。

此外朱高炽于翰林院里又亲自选了才华横溢的侍讲金幼孜。以及通晓天文地理、律历卜算的胡俨,初授钦天监之职,又经过解缙的推荐,授予了翰林院检讨。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也或许人才永远都是人才,以上七人经过洪熙变法之后,同时升入文渊阁,开始朝夕侍从洪熙皇帝左右,协助朱高炽处理政事。

不过七人里唯有解缙官职较高资历最深。杨士奇此时也不过是从三品官,七位阁臣的品秩远逊于正一品的六部尚书之下,而且属于文秘性质的参预政务。资历浅没有威望。下面不设官属,不辖六部诸司事务。

徐灏对此乐观其成,也加意保护洪武朝时期的一干老臣,因方孝孺等大批本该惨死的文臣活了下来,反而朱棣已经身死,皇族恩怨算是划伤了一个句号。

面对朱高炽的殷殷挽留。很多忠于朱允炆的官员最终选择了留下,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也为接下来的洪熙变法奠定了坚实基础,纵观明朝二百多年,上哪去找这么一大批廉洁自守的文官呢?

对于内阁。徐灏依稀记得看过的多部历史小说里,把“票拟”“批红”解释的很详细。大概得等三十年后,到了宣宗时期,才会有内阁大臣把建议写在一张纸上,然后贴在奏章上面由司礼监呈报御前,貌似是现今四岁的朱瞻基嫌麻烦随便批了几本,为了省心省力便命太监门读书识字,代为批阅奏章,从而造成太监的崛起。

从此明朝内廷和外廷相互制约,东厂和锦衣卫相互制约,朝廷外派总督巡抚等官员,内廷就往地方派遣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内外两大政治势力争权夺利的结果,就是使得帝王能够借此平衡政局,始终把皇权牢牢把持在手中。

也就是说,大臣若想位极人臣施展抱负,不单要经过几番宦海沉浮,击败政敌,还必须得交好于内廷太监,如此才能内外一致,要不然就得沦为太监的阉党。

王振刘瑾的出现就是因掌控了


第三百八十章 内阁(1/1),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