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五矿控股  大宋新梦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1/2)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69dshu.cc/87775/148.html

话还得从当日茅庚和陆九渊谈论四大铜监的永平监说起。

按照茅庚的想法,后世江西德兴那个露天铜矿,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而既然是露天铜矿,埋藏必然极浅,理所应当优先开采,至于开采完德兴的铜资源怎么办,茅庚觉得一点也不用担心,全世界铜矿多的是,只要工业化发展起来,大宋第一个迈入大航海时代,南美的资源就取之不竭。

不过,让茅庚有些失望,陆九渊虽然也知道德兴产铜,却知之有限,反倒是对于铅山的永平镇胆水炼铜知之甚祥。

原来,让茅庚吃惊的是,鹅湖就在永平镇。

当年朱陆鹅湖相会,陆九渊在鹅湖寺一呆就是十几天。陆九渊本非不食人间烟火之人,自然明白当地能建鹅湖寺,多半是因为此地产铜的缘故,正因为产铜,这才有钱建寺,而且香火鼎盛。

在鹅湖寺的日子里,陆九渊不但知道这里产铜,也听说了有关于铜的各种故事。具体而言,鹅湖寺是名刹,位于永平镇北面的鹅湖山,而产铜的桂阳山和天排山位于永平镇西南,也是闻名遐迩,最多的时候据称有十万人围着这两座铜山、铅山从事营生,比如采铜、冶炼、运输等等。

茅庚记得,后世的永平铜矿,就在永平镇的西南,据介绍说,原本在宋代就产铜,但是只采了最上面的一层,多数时候是收集胆水炼铜,宋人没有想到底下还储藏着巨大的铜矿藏,连后世也是几经勘探,这才确定在地底下还有一个超级铜矿。

这就是作为穿越者的好处了,话说20世纪经过十几年的艰难勘探,才探明永平铜矿地底下的铜矿储量惊人,而且只须揭开一层,就能露天开采。这个信息放在大宋就相当于一张藏宝图。现在,茅庚就掌握着这张藏宝图。

对于陆九渊,当然不需要隐瞒,茅庚直接就告知,只须在如今采铜处再往下挖挖,就是无穷无尽的铜矿石。

永平铜矿的铜金属储量超过100万吨,后世的产量是年产两万吨,折算成宋斤,就是超过3000万斤的产量。当然,如果采用人海战术采矿,就算可以用火药炸开坚硬的岩石层,估计能达到后世两三成的产量就不错了。

德兴铜矿暂时还不知道藏在何处,永平铜矿的位置则是确定的。尽管德兴铜矿的储量是永平铜矿储量的好几倍,但茅庚觉得,自己掌握的德兴那个藏宝图显得太不精确,与其费事去找,还不如先挖出来业已精确定位的永平宝藏。

陆九渊也不问茅庚究竟是何以得知永平铜矿储藏着天量的铜矿的,陆九渊素知茅庚不会乱开玩笑,茅庚所言,尽可相信无妨。

于是,两人就如何开采永平铜矿计议起来。

茅庚的初步设计是,以火药炸开岩石层,以人海战术开采铜矿,至于炼铜,则以火法炼铜为主,胆铜法炼铜为辅。在开采永平铜矿的同时,也可以伺机探明德兴铜矿。

考虑到需要以火药开矿,同时涉及到需要保密的锌冶炼,而且基于规模和效率的考虑,目前只能采取官营模式,而调集具备纪律性的厢军开采铜矿,堪称是首选。

算一算,派过去两万厢军,就算人均日产一斤铜料,一天就能产两万斤,年产700万斤铜料应该不难,外加五十万斤锌,如果再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措施,也许产量会更高。

两万厢军一年要发饷百万贯,当然所发的是会子,相当于75万贯铜钱,一斤铜三百文,一斤锌算是两百文,一年总收入是两百二十万贯,考虑到投资和其他运行成本,利润应该是可观的。茅庚简单地估算了一下,一年下来,不会低于五十万贯的利润。如果将规模效应、科技效应和管理效应结合起来,还能进一步提高盈利水平,这还不包括附加产品金银在内,要知道,永平铜矿中矿石中的含金量和含银量都不低。

不要奇怪,茅庚设计的就是后世的国企模式,在这个时代就叫官营。考虑到大宋的厢军战力基本上是渣,但是厢军别的本事没有,却有一个最大的本事,就是很消耗国帑——很坑爹,茅庚认为,这些干耗国帑又没什么用的厢军最佳的出路就是转化为工业人口。以官营企业的模式消化厢军,变相裁军,实现裁军软着陆,可能是将来一段时间的唯一出路。

一直以来,大宋就把军营当做收容所了,什么无业游民、懒汉、灾后流民以至于罪犯都收罗进了军中,完全将军队当做慈善机构了,当然,这也是大宋才有的奇葩,大宋皇帝以为将这些人都养起来之后,天下就太平了。

话说到了战时,需要真刀真枪冲锋陷阵的时候,大宋的老爷兵当然济不得事,于是只好招募效用和使臣。所谓效用和使臣,便是招募的高级军士,岳飞当时就是作为效用投军的。使臣级别最高,效用次之,同时,使臣和效用的军饷也比普通军士高得多。但后来问题又来了,军中腐败滋生,武将手下若有三千兵,常常会报上朝廷声称营中有两千效用和使臣,实际上当然是没有的。这些武将战力不怎么样,但吃空饷的本事见涨,孝宗无法,只好在隆兴年间出台一项硬性规定,规定军中效用和使臣至多不能超过三成。

好吧!这有点跑题了。

总之,厢军就是等而下之的收容所,搞点后勤还凑合,打仗无论如何是指望不上他们。所以,还是尽早转化为工业人口为妙!根据特区的实践,证明了一个道理——厢军转行当水泥工人和建筑工人,还是


第一百四十七章 五矿控股(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