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易经》对中国人文思想的影响  经伦论
未删减漫画推荐:↓↓快点击围观↓↓
>>捡到一个巨乳女仆<<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1/2) 繁体版

章节错误举报

人之所以是人,本来就是物质基础与精神世界结合的产物,经天纬地培植于母,十月孕育,才能成为人,两种条件缺一不可,缺一不足为人,就这么简单,这一点每一个人都得认同。

这个道理自于中国传统理学,中国传统理学就是如此认识世界的,只不过中国传统理学没有“物质与精神”的说辞而已,中国传统理学是用阴阳,天人来表述的,这个原理又来自于《易经》原理。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来源早期沿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是华夏文明的思想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起源于沿黄儿女观察自然天象变化的总结。

《易经》理论的原理来源于二元递进论,今天我们用的计算机就是二进制数原理,就来自《易经》原理。

自然中国传统理学的思想基础也是二进制数原理生成的学问。

《易经》产生的目的是通过二进制数原理来换算事物发展进程中的规律性,通过规律性来找到事物进程中的峰值点与扭曲点,既而推论出最好的结果,与最坏的结局。

《易经》是通过客观的物质存在来推测主观的心理预期的学问。

严格的说易经原理是唯物论原理,因为当你将事物的本源认定是物质的,并以物质条件为基础寻找最佳答案与最坏预期时,精神就只是物质产物的反映,物质条件就决定了主观意识,自然归唯物论的范畴。

只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说辞,也没有“对立与统一”的看法,原因是《易经》原理认为事物发展是阴阳互生互斥的运动过程,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矛盾着合同着滚动着发展的进程,《易经》认为事物发展是动态的过程,静止不动的物质内部同样存在着阴阳生克的变化过程,整个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都是物质条件决定下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实质上讲,《易经》是现代唯物论的产物。

唯物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唯物论原理有极大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唯物论与中国传统理学存在结合点,正是两种思想的契合点都在自然科学的二进制数原理上,在唯物辩证法上有殊途同归之处。

《易经》是沿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夜观天象,日观风雨经过四千多年时间总结出来的自然科学理论。

《易经》产生后成为中国人的一部自然百科全书,并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中国人真正值得拥有的东西,其实还是《易经》。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已经消失三个,唯独中国夏华文明屹立上下五千年而不倒,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中国有《易经》,如果没有《易经》中国古文明同样也会消失,可见《易经》的伟大,不过从上世纪初开始,《易经》也在逐步消失在人海中,待到《易经》完全不在影响中国人时,古中国文明也就随之消失在人海了。

现代中国人在埋葬旧的传统思想时,有些中国传统的东西真的不能一概埋葬。

如今《易经》在西方唯心论的侵袭下开始渐渐淡去对中国人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西方近现代哲学体系就是以唯心主义为蓝本的思想体系,在现代西方社会并不认同唯物主义的立场,甚至不把唯物论列入西方哲学体系之中,可见《易经》受到的挑战是根源性的,是生与死的挑战。中国人一直把《周易》与儒家文化认为是唯心主义产物是极其错误的,要分清理论基础的根源性才能真正得出正确的结论,可以这样说,如果有一天《易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可以等同于唯物论没有了根基,也会随之消失。

这是理论根源性的问题,不受意识理念的影响。

中国人是不是应该回过头来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呢?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自产生之后,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石,逐步形成中国人创造性的认识世界的思想源泉。

古代中国人从《易经》中吸收营养,认为世界起于一,合于二,分于三,成于四,结于五,顺于六,离于七,易于八,归于九,圆满于十,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对今天的人来说仍然非常值得珍惜的文化遗产。

世界起于一,一宗定制。这个问题已经被现代科学证实是正确的,宇宙起源于一核裂变。

合于二,二人世界,二人可为世界。这个道理更科学,人人都是父母生的,一男一女合而生子,一阴一阳合而生三,两阴不生,两阳不长。两个男人不可能生育,两个女人也不可能繁殖。二人天地创造世界。

分于三,三阳开泰,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三分则万象。中国人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三阳”表示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所以说事物发展分于三,从三开始,分支万千,气象更新。

成于四,四季轮回,四季发财。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打麻将也是四季轮回,恭喜发财。四季是春夏秋冬,四季是植物轮回生长的季节,秋种,冬藏,春耕,夏衍,成熟于秋。四季轮回,谷丰养人。

结于五,五谷丰登,五行生克。事物发展从初始于一,进程到二,繁衍于三,轮回于四,丰收,丰满,丰盈皆在五,五是五种物质圆满于五的结局。

顺于六,六六大顺,六六大顺来自易经,六个六为“坤”卦


第七章、《易经》对中国人文思想的影响(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TXT下载